妖语人话样样精通? --- 从「捉妖记」看外语学习的语境

  唐迪        2018-04-13        414

妖语人话样样精通? --- 从「捉妖记」看外语学习的语境

作者:Lee-语言学午餐

大外第一教研室供稿

  

今年,几部贺岁档电影算是近年来质量比较高的一年了。其中《捉妖记2》继其第一部拿下超20亿高票房后,虽口碑较第一部略有下降,但也再度拿下20亿票房。人们被声声wuba wuba萌化了心,简直想养一只小妖啊。

不知大家在看电影时有没有留意,多数妖除了可以用人话交流以外,还能用一种妖特有的语言交流。这种语言据说是语言学家根据一些方言的特点而专门创造的,是符合语言的特征和规律的,可不是瞎讲。

然而,作者在看电影时萌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为什么大多数妖都可以流畅地用妖的语言和人的语言交流,而小妖胡巴却只会说wuba wuba卖萌呢?

那我们就来聊聊学习外语那些事儿。

在中国大陆,汉语(通用普通话)是我们唯一的官方语言,而普及度最高的外语就是英语了。随着社会及个体对英语使用的重视度的提高,大多数人对于学习英语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能够交流。“用英语达成交际目的”这一比重在教学中日益增长。

学习英语口语的年龄跨度也不小。例如作者就常常接到“成人英语”的电话,询问在工作中是否用到英语,是否有兴趣学习英语等等(此处省略一万字)。作者的朋友平时兼职教口语,学生中也有已经工作的成人,甚至还有1-3岁的孩子。这足以说明了当下人们对于外语交际的重视度。

那么我们平日在教授和学习英语口语时常用的方法是什么?作者觉得下面这种模式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例如教材上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假设你的朋友小明迷路了,你该如何帮助他到达目的地?

于是类似这样的“尬聊”诞生了:

---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here?

--- Turn left at the next corner.

还有一种校园里常见的练习口语的方式---“英语角”。碰到一位新朋友日常三连问:

What’s your name?

What’s your major?

Where are you from?

结束语:Nice to meet you.

想必这样的“套路”对话不少人都经历过。它的效果究竟如何?是不是只要进行交际,语言水平就能逐渐提高?

何为有效的交际?

Michael Long1980)通过观察母语者与学习者的交际过程,发现母语者会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对对话中的语言进行修正,而不是简单地将语言简化。也就是说,存在一些交际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例如,

1)意义核查(confirmation check),确认对方所表达的意思;

2)澄清请求(clarification request),在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时(理解困难时)请求对方进一步的解释;

3)话题转换(topic shift),在你这话我没法接时(遭遇交际困境时)转换话题以保证交际能够继续进行;

4)言语重复或扩充(self or other repetition or expansion),即为了更好地表达意义而对一些重要词汇内容进行重复或者补充扩展。

基于这些发现,Michael Long1996)提出了交际假说(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他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与会话反馈(conversational feedback)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以及在交际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协商,从而习得语言。也就是说,“交际活动”是语言习得赖以发生的重要情境基础。

在捉妖记中,假设人的语言对于妖来说是一门外语,妖与人发生交际活动便建立了习得人类语言的基础。此外,母语者(人类)会根据学习者(妖)的表现对语言作出一定的修正,以确保妖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如果妖出现了理解困难,也会使用交际策略反馈给人类,以使交际顺利进行。Long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习得便发生了。

我们都知道,语言使用是在语境(context)中进行的,在不同语境中同样的句子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和解读。那么,交际活动所发生的语境对外语学习有着怎样的影响?

平日里我们看的电影和美剧、课堂上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设置的任务(task)而进行交际,这些都是合理、对语言学习有利的语境吗?

交际(interaction)所发生的情景是否相关?

Gass等学者(2005)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为了验证实验室中的观察结果是否可以推广至课堂,他们对比了在实验室环境与课堂环境中二语学习者的表现。实验共有三个不同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找不同,要求对话者通过交流找出自己和对方的图片中的十处不同点,图片描述的均为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第二个任务要求对话者通过协商为给四所大学排序,帮助一位被录取的大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第三个任务是要求两位对话者通过各自已知的不同街道信息补全地图,并共同画出开车找到朋友的路线。其中任务一和任务三会涉及到信息互换,而任务二不一定涉及信息互换。

任务一图片

74名被试均为母语是英语的西班牙语学习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实验室或课堂上用西班牙语完成三种任务。整个实验过程均被录音。Gass等(2005)选择了三种常见的互动特征进行考察。

第一种是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主要包括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确认核查(confirmation check),澄清要求(clarification request),和理解核查(comprehension check),理解核查即确认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对方所传递的意义;第二种是有关语言的谈论(language-related episodes),比如对于语言的使用向对方提问,或自我修正,等等。第三种是复述(recast)。

通过对这三种特征的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在不同环境中(即实验室和课堂)使用的交际策略相似,而在不同任务中表现却不尽相同(任务一和任务三的互动效果均优于任务二)。

既然学习者在课堂上和实验室中都能够发生有效互动,且不同任务的互动效果不同,那么是否说明情景语境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似乎与我们的感觉相悖。

关于这一点,王初明教授(20032007)曾提出了外语学习中的“补缺假说”。他提出,在交际中会产生两种互动,一种是人际互动,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种是语层互动,即不同的语言层次之间发生互动,如句法、词汇、语义等。语言本身所构成的语境称为语言本体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构成的语境称为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

上图为王初明教授(2007)所提出的外语互动模型。圆圈表示外语和母语共用的语境,虚线表示语层之间具有可渗透性,能够发生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外语L2的虚线间隔较母语L1更大,表明外语更易发生渗透而受到影响。比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可能会出现将英语单词与汉语句法相结合,造成单词的误用。

语言使用一定是发生在具体情景中的,这样才能产生具体的意义。在外语学习中,由于真实的情景语境,即“外部语境”的缺失,学习者容易将所学的语言结构与其脑海中的“内部语境”相结合,使外语受到母语的影响,比如学习者在习得了某一英语表达后却不知道在何种情景中使用,于是用其脑海中的汉语语境进行补缺,造成语用上的失误,阻碍了交流。

Gass等学者的实验中,由于提供给两组被试的“外部语境”(分别为实验室和课堂)均与不是真实的情景语境,因此对他们的表现并无影响。

有关语境,朱晔(2017)也曾提出过“多层语境系统”来研究中国的英语学习语境,包括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观的课堂语境和任务语境,以及微观的信息语境。这些语境互相嵌套与影响,大到宏观上的国家政策、传统文化,小到学习者切实接触到的语言输入,这些都会对学习者造成影响。

朱晔老师曾用“彩虹”来比喻多层语境系统

如何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

1. 作者并不完全否认套路式的练习能够对英语表达式在学习者脑海中的固化产生一定的作用,但要想真正有所提高,建议在交际中尽可能多的使用文中所提到的策略,如意义协商等。

2. 把语言形式回归到真实的语境中去,比如在课堂中,可以将任务与课堂有关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如桌椅、黑板、老师等,使其尽量与对话发生的生活场景接近。提供充足的、合适的外部语境,学习者便无需从脑海中提取“内部语境”进行补缺。

3. 对于不能提供直接语境的场景,可以多运用图片、视频、电影等方式间接地提供相关情景语境。

  

参考文献:

GassS.A. Mackey & L. Ross-Feldman. 2005. Task-based interactions in classroom and laboratory settings. Language Learning (5): 575-611.

王初明.2003. 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外语学刊》(1): 1-5.

王初明. 2007.论外语学习的语境,《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190-197.

朱晔. 2017.《中国的英语学习语境——多层语境系统的视角》. 科学出版社.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